1958年﹙收購對手﹚︰因香港航空連年錄虧損,港航最大出資者英國海外航空,與太古達成協議,購進國泰部份股份,國泰則全面收購港航,國際貨運 空運價格,并接辦其航線,國泰躋身大熱的臺、日、韓空運市場。
90年代起收購陸續(xù)購進港龍股份
▼國泰吞港龍購HKExpress 看巨無霸發(fā)跡史▼
國泰航空是香港本土航空公司之一,90年代起收購本地競爭對手港龍航空(DragonAir),至往年7月斥資約50億元收購海航旗下的廉航香港快運,推翻國泰過往曾聲言不參與廉航業(yè)務的態(tài)度。當時國泰航空CEO兼香港快運主席何杲向員工發(fā)信稱,香港快運不會與國泰航空合并,將繼續(xù)朝廉航方向獨立發(fā)展。
至2013年,快運轉型為廉航,推出較多短途航線,亦有增加日本冷門城市的航點,深受港人歡迎,公司的營運狀況得以轉虧為盈。
1948年2月﹙引進太古﹚︰太古以太古洋行和太古輪船的名義,再加進澳洲航空,共同持有國泰8成股權,法尼爾及堪茲奧則持有余下的2成。
1947年﹙初遇對手﹚︰怡和洋行與英國海外航空公司及滙豐銀行等聯手在港開辦小型航空公司,名為香港航空公司(HongKongAirways),經營上海及廣州航線。同年香港政府要求在港注冊的航空公司,需符合一定的英資或本地資本比例,方可使用香港的航空權,國泰便開始尋覓英資伙伴。
國泰航空自1946年景立,兩年后被英資商行太古洋行(太古團體前身)收購,但自80年代起經歷多次股權變更,至目前太古雖仍為國泰的最大股東,持股約45%,但中國國際航空亦持股近30%。
1946年9月﹙國泰成立﹚︰中國航空公司退役機師法尼爾及堪茲奧合組航空公司,取名CathayPacificAirways,中文名為國泰航空公司,初期提供不定期包機服務,包括香港往來上海、曼谷、馬尼拉、新加坡及澳洲等地。
本地航空公司現時僅余香港航空,母公司是中資海航團體,原本與香港快運屬姊妹公司,近年財困纏身,年初機隊數目減少,公司在2月亦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公布需裁員400人。
受至千禧年代,有兩間本土航空公司萌芽,其中包括由賭王何鴻燊任大股東的港聯航空,公司起初以香港至內地二線城市的航線為主,惟載客量持續(xù)低迷。2006年起,何鴻燊減持股份,中資海航團體進股成實際上的大股東,公司翌年易名為“香港快運”(HKExpress)。
國泰上世紀的本地競爭對手是港龍航空,1985年由商人曹光彪、包玉剛、霍英東及中資機構華潤、招商局等組成的“港澳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成立,惟由于持續(xù)錄虧損,至1989年,國泰航空部署將港龍收回旗下,翌年以第二大股東身份接管港龍。
市值近550億元的國泰航空,早年曾表明不會參與廉航業(yè)務,但至2019年,國泰公布斥資50億元收購香港快運,其時國泰發(fā)聲明指,香港快運捕捉了一個獨特的市場部份,配合國泰航空團體四通八達的航空網絡,會令往來香港的航班接駁力以倍數增長。近年廉航的急速崛起,影響傳統(tǒng)航空公司的市占率,迫得國泰亦需順風而行。
國泰收購港龍航空后,2016年重組為“國泰港龍”(CathayDragon),港龍機尾的標志,陸續(xù)更換成紅色“魚翅”標志,飛龍圖案保存在機身。
國泰重組旗下的國泰航空(CathayPacific)、國泰港龍(CathayDragon)、香港快運(HKExpress),日后將取消港龍品牌,預計以“CathayExpress”名義營運廉航,其他則由國泰航空(CathayPacific)營運。
1985年5月﹙港龍成立﹚︰現任名譽主席曹光彪成立港龍航空(國泰港龍航空的前身),當時為港澳國際投資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當年僅有一架波音737-200客機。同年7月,香港政府向公司發(fā)出航空運輸企業(yè)經營許可證,首航由香港飛往馬來西亞亞庇市。
1986年﹙國泰上市﹚︰國泰上市,成為首間在聯交所上市集資的航空公司。
2006年,國泰公布斥資82.2億元全面收購港龍航空。當時港龍的主要股東包括中國國航(AirChina),國泰全面收購港龍,與國航達成協議,國泰增持國航,國航亦購進國泰股份,令國泰與國航變成交叉持股關系。
至2016年,港龍航空易名“國泰港龍”,機尾的“紅龍”不再,換上與國泰一樣的“魚翅”,但保存小飛龍圖案在機頭。
1980年﹙遠征洲際航線﹚︰以往倫敦至香港的“黃金航線”由英航獨營,1980年期間,港英兩地民航當局分別收到國泰、英國第二大航空公司金獅航空、及“廉航始祖”之一的英國力加申請,希看承辦倫敦至香港的航線,終極英方收留許國泰及英國金獅共同取得航權,標志國泰可遠征洲際航線。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千航國際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運 |